首先,职场上的有效沟通并不是指攀附巴结,有效的沟通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简单举个例子吧。
大概三年前吧,我认识了一个哥大的校友,她是当年刚毕业的硕士,可是她已经快60岁了。。我认识她是通过教授的,因为当时我想在美国注册NGO,而我不了解法律流程,教授说这个校友有自己的基金会一定十分了解就介绍我们认识了。虽然在国内工作过,但当时我初到美国,什么文化都不了解呢,一下就要联系一个权威人士我心里还是有点慌的。但是我非常诚恳地发了email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她确实是专家,除了联系她我当时也找不到什么人了。没想到她十分热情,说要约个时间电话沟通一下。这次电话沟通非常愉快,首先我得知了在美国注册NGO很方便,只是律师费的问题,而她告诉我有一些pro bono lawyer(免费律师)可以接这样的案子。当时我还是新生,我们很自然地谈到了学习和未来,她告诉我说还想拿个PHD,问我会不会很奇怪,我说怎么会呢?我父亲也是在50岁的时候拿到PHD的呀,保持终身学习是对的,她听到我的支持很惊讶也非常开心,说周围有些人不理解她。我们谈了很多公益领域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创新。她当即表示很喜欢我,要把她哥哥介绍给我,因为他们拥有家族基金会,他哥哥同时还是慈善方面的天使投资人。这中间陆续沟通了很久,他哥哥也是先和我保持email沟通,然后主动说要和我电话聊一下。他告诉我他们在亚洲地区投资了很多public health方面的机构,又问了我中国公益领域的现状,我谈到了国内NGO注册大多以工商注册的事情,他很惊讶但是谢谢我告诉他这个情况。他们年龄都挺大了,但是每次邮件中会和我分享很多有趣的事,比如最近看了什么书啊,发现了哪些好文章,我也会相应地回复,告诉他们最近课堂上教授谈到了哪些新颖的问题啊,最近阅读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当然都是专业领域的,就这样一直保持着有效的沟通。
其实follow up的方式很多的,比如结束后聊天啊,邮件沟通啊都可以。这个也可能是文化差异,我感觉美国人在职场上非常精通如何follow up,他们总是能找到很多话题聊下去。而中国人似乎觉得萍水相逢么不需要进一步沟通,你去找他们就是在拉关系。我以前也是态度挺倔的,不喜欢联系人,但这几年在美国觉得其实有效的沟通十分有意思。简单总结一下:
1. 不要害怕权威人士。他们没有那么高高在上,只要你抱着诚恳的态度,他们是愿意交流的。但是你和他们的交流要知轻重。就像有些回复里提到的,一味找别人帮忙是很让人反感的。
2. 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是他们给你说,你就听着。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都能提出自己看法的基础上的。同第一条,你不要害怕面对权威人士,你就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和疑问,看看对方会如何回应。
3. 让交流保持趣味性。其实很多权威人士愿意跟你交流是因为觉得有趣。为什么呢?因为在同一个领域,他们也渴望知道年轻一辈的看法以及新鲜的资讯。而你通过跟他们的交流也会发现趣味,因为他们都是专家,格局大,眼界高,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就是如何去整合自己的想法。
最后我不得不提一句有些回复是很不文明的。比如”递上一张房卡“,“打翻一杯葡萄酒”,你们assume了关注这个问题的都是女性,且权威人士都是男性,且有效沟通就是为了巴结上位。如此狭隘和错误的引导我认为非常low。
P.S. 再次说明一下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题主我自己。。我只是简单举例因为想要纠正一些人对有效沟通的错误理解。这其实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因为我当年也是通过教授先介绍的。我工作中出席的重要场合很多,实例更多,但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很没有意思。。所以真的只是简单举例为的是抛砖引玉。这种问题是见仁见智的,抛出这个问题是想听听不同的故事。可是原则性的问题被一些人误导了于是我才自问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