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经在朝阳区实习三个月。那段时光每日清晨不足七点便起床吃饭,从小西门海淀桥北的公交站牌处上车,从四环上晃晃荡荡一个多小时到目的地。傍晚时分,再坐着同样一班公交车停停靠靠兜兜转转返回学校。
也曾试图在车上看书,或者背背英文单词,结果头昏脑涨眼花,便也不再勉强自己,而是把头依靠在颤抖的车窗玻璃上发会儿呆,望着窗外的人潮车流观察每个人的神情与穿着,或者尝试缕清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的条理顺序,或者不知不觉地想起曾经自己或者身边朋友发生过的很多很多事情,或者大脑放空不知神游到何方何处。
那段时间的我处于一种非常纠结的状态。倘若在平日里我不知不觉地丢失了时间或许也并不过分计较,但那毕竟是每日里显而易见花费在途中近两个半小时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奢侈至极强制性的时间荒废,这让我整个人都很慌张。我忍不住想,刘小甜呐刘小甜,别人用这每日里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不知可以完成多少事情呀。
这恐怕就是从中学教育走出来的后遗症,尤其对于从高考大省走出来的我而言。考学生涯,尤其是衡中生活给我性格方面塑造最深刻的地方,恐怕便是对时间概念的根深蒂固。“分秒必争”“惜时如金”“时不我待”……于是常常因为一段时间表面上的无所事事感到内疚与不安。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那时在学校里的我很少舍得拿出一天半晌的时间坐在图书馆大大的落地窗旁认真读一本“杂书”,很少细品一首诗或感触一个故事的韵味。但可以面对自己要做的作业走马观花地翻过一本又一本的参考文献。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也为了对得起顶着的“北大”这个美丽的光环,为了配得上这枚熠熠发光的标签,我将自己的生活填充得满满当当。那时的我似乎每日里都在或多或少地思考,思考着怎样获得高GPA绩点,琢磨着如何将论文写得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光鲜艳丽,寻思怎样找到一份好的实习或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某个项目,想着怎样才能多赚些钱犒劳爹妈和自己,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简历上写下一条又一条看起来好像牛逼哄哄的学术经历实践经历好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现在想起才意识到,那不是思考。我珍视时间并讲究分分钟钟的效益,却在做着那么多事情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难免感到一阵阵的彷徨不安,不知所措。
那不是思考,那只是“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2)有一天实习回来,我从抽屉底端抽出了自己那个漂亮的日记本,翻开看一看上篇俨然已是四五个月之前的字迹。不知为何,但也理所当然,在我从空白时间里自顾自地想了很多事情后,又重启了旷日持久高频度的日记,记下自己每日里胡乱的想法与念头。
有小伙伴问我,小甜,你是怎么开始写文章的。
奇怪。
我便是从那个时候起走出了通讯稿采访稿新闻稿的框架,开始写有自己想法的文章并发表,并收到裹挟着目录里有自己名字的杂志的快递。开始有楼长阿姨意外出现在宿舍门口问诶诶你们谁是刘小甜这里有你的稿费单。开始在网上写日志并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喜欢并时常带给我莫大的鼓励与欣喜。开始给平台写专栏文章,并看到朋友发来不同转载的链接问我这经你许可了么。
与慢慢写文章的表象相伴而来的,是对生活与生命与日俱增的更为细腻的感触、更为透彻的理解与更为真切的思考。每当身边发生什么事情,我会问,刘小甜,你怎么看。
也是在这一年,我结束了本科生涯,成为了研究生老学姐。这种对“思考”本身的思考放置到自己的学业上的话,表现在我终于不再把书中的白纸黑字当作“知识”看待,而是视其为“思想”。我会由己及人,像揣测自己心思那样去设身处地的想这些思想的创造者对知识具体的构建过程,看他们的想法如何被触发,如何逐渐成长并慢慢成熟。于是,变得不盲从,不迷信,也不那番固执。我开始思考很多生活里与专业相关的事物,但也常常发现自己想出来的东西早已被前人玩弄指尖,此刻的我竟然也并不感到失落与遗憾,因为那种自主过程已让我受益其中。这些在学业上的感受似乎与“本科”和“研究生”称谓的改变无关,而只与成长有关,只是恰巧吻合了这一过渡的阶段。
所以,再读书的时候,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偶尔邂逅的一句话对我的认知与信仰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书上的文字不再死寂,而是栩栩如生的鲜活。
所以,在某门课上在针对某一文本进行分析的课堂报告结束后,当老师赞许了我的延展我的引申我的思考并笑着说我适合读博士的时候,我竟然是满心的喜悦,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思考,以及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很中肯美丽的评价了。
同时在生活上开启了一场与自己的恋爱。我慢慢尝试着探索自己的内心所想,揣摩自己、试探自己、讨好自己,慢慢挖掘“刘小甜”这个姑娘究竟是什么物种,我问她,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喜欢什么,排斥什么,期盼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里第一个谈恋爱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的时候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才最怕孤独。”
最近在多个平台读到了白岩松的最新的演讲——《停下来,与自己对话》。看到那些直白坦率的表达我突然激动万分,因为我真真切切懂得他在说什么,他在试图向听众们传递什么。他说,中国人却觉得法国人太懒,不去挣钱而都去休闲,而法国人像命一样捍卫着他们每年一个月的休假。法国作为一个盛产优质文学、电影作品且创造力旺盛的国度,其国人认为与这个月的休假紧密相关,因为每年他们有一个月去保证安静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经常有发呆的时间,让他们了解生命。
一直以为不能让自己闲下来,不然就会空虚寂寞心思冷,懒散堕落屁事多。而今却不再深以为然。泰戈尔说,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走过这一年,我开始读懂这句话。时至今天想起那段时光,才发现曾经的空白与“荒废”是生活不由分说塞给我的礼物。尽管一开始我并不情愿接受,却在随后的时光里日益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所以生活总是如此厚待于我。
2014年底的时刻,我翻了翻写过的日记与微博,竟然发现简历上的自己竟然几近“学无所获”。
即便如此,却是我上大学以来内心最为充实美满,幸福感爆棚的一年。
因为我在一边赶路,一边在寻找出路。
3)实际上,面对这样的成长,我内心竟然是有些恨的。恨自己先前沉浸得太深如今顿悟得太晚。想起本科前几年的自己,果真就像行尸走肉一番,如果早一点明白会不会本科四年会被自己经营得更加美好、深刻与充实?
我见过太多同龄人。他们似乎从一开始就知道知己所爱。这让我不禁扪心自问为何你却浑浑噩噩这么久。
今年三月底张曼菱在北大的讲座,讲到“压抑的胜利”,她说,“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说实话,张曼菱的话并不适用于全部北大人,因为我清晰地知道身边卧虎藏龙众多人之骄子,他们是真的聪明与勤奋。但我自己却颇有自知之明的对号入座了,整个考学的过程就像是一部齿轮,我把自己打磨得与这部机器吻合到极致,我曾把考试的内容视为真理奉为圭臬而深信不疑,曾极度无情肆虐逞威番地打压内心的情感萌动只因为觉得它与理想的大学格格不入。那时的理想受到外界影响太大,那时的思考受到内容的框限太深。这是无疑的“压抑的胜利”。
所以到了大学我才会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一些人的差异与差距,我才知道为什么曾经会不断地否定自己,优柔寡断庸人自扰。才明白为何偶尔终于有一次义无反顾地走完一段路后,却又不住地回头,让我忍不住质问自己是不是你又错了。因为我终于把考学应付得得心应手同时忘记了应对我自己。
突然意识到,先前如此频繁的记日记竟然还是小学初中的时候,原来内心最充实愉悦的时刻发生在小学。我会给笔友写信交流我日常生活的心得与体会,会摘抄下来美妙的词语与诗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感触它们的韵味,会自己想象并编绘出很美丽童话故事讲给妈妈听,会和兄弟姐妹一同过家家天马行空地演绎其中的细节与剧情,会将自己最喜爱的本用来做歌词摘抄甚至改编歌词。那个时候的自己尽管懵懵懂懂,却是那番关注内心敏感细微的波动与点点滴滴的想法。
那时候的自己就像是一只小乌龟,劳累的时候钻到壳里睡个大觉,有闲情逸致之际则探出脑袋瞧瞧周围的风景,喜欢在太阳晒屁股的时候自然醒,喜欢坐在操场的双杠上静静发呆,始终都是慢条斯理的模样。只是一旦开启了龟兔赛跑的进程,这个跑道上的小兔子们竟然都不睡觉,还看你跑得这么慢一脚把你踹到臭水沟里。倔强的你只好把自己伪装成兔子,忘记自己其实是只乌龟。
原来这一切只是兜转了一个轮回。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4)读《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书里说,我们的生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源,而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的问题使我们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2014年结束。当自己真真切切触摸自己内心并珍视生活点滴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年历历在目的时光比往年来得都更加真切与清晰。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作“忠于自己”,先读懂“自己”,再坚持“忠于”。当明白了自己的心情与想法的时候,终不再敢兜兜转转犹豫片刻,而是果断地去追求去做了一些事情。与之前无厘头的状态相比,这种对时间珍视的状态或许才是真正的“不负韶华”。
回想这一年,一南一北的寒冬,四川云南的春日,海边草原的炎夏,散落京城的秋天。一次葬礼,一次婚礼,一次车祸,一次休停。一次挚爱的人的手术,一次血亲孩子的出生。一次毕业一场别离,一次开学一场相识。一些文章胡乱想法,一些故事不知所言,一些辜负实不心安,一些心情却尤笃定。无暇踌躇,无限期待,无比感恩,无尽祝福。
我知道自己历经的时间尚短,徒步丈量的地方太少,翻过的白纸黑字仍旧无比欠缺,所以对事情的认知仍太浅薄。但我仍然会努力尝试用这浅薄的知识与阅历加深对这个世界与社会的理解。如果以后再有小朋友跑过来问我怎么考学,我想我会告诉他,先学会好好生活,好好思考,再去学会好好学习,因为从我自身来看,现在的教育太过生硬太功利太务实,总以为大学与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而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
有一天小师妹跟我聊天我说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小师妹跟我讲,师姐,别人是得不到的在骚动,而你考上了北大,保送了研究生,在外人看来只是,得到了的有恃无恐而已。
我哑口无言。但终究仍特别想写下这些话。因为对于这些体会我如获至宝,分享出来哪怕只有一个人懂得我在试图表达什么也是极好的。
研究生开学伊始,我写下了这样一则微博——“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每天睁开眼睛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知道有这样一个小梦想并非易事,却似乎扶摇可接并在心底终未磨灭;知道自己经过本科四年的混沌虽无真才实学却收获了若干教训得以借鉴,并在如今更加用心生活。曾经羡慕出国同学的崭新生活,现在突然意识到未知的乐趣不在环境,而在自己。”
我发现当明白这些事情后,变得特别爱自己。舍得把赚来的钱给自己花钱,也会任性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当我穿着一套新装走在路上碰见同学,她打趣道,哟小甜,穿这么漂亮是跟谁约会?
我笑着说,去图书馆自习。
没错!就算自己闷着头在图书馆看书写作业,也要光光亮亮地打扮自己。
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要盛装出席在未来的每一天。
因为这是一个多么丰盈而美好的“自己”。一边赶路,一边寻求出路的自己。
文/刘小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