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独立的两个维度,对抗消极情绪,或者说“解决问题”,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情绪,负面消极的减少了,最多也只能回到“0”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消极心理学”,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主观幸福感的上升,甚至连负面的,例如抑郁症的减少都没有达到。
所以,负面情绪是不用对抗的,过去半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对抗消极只会让你更消极。我很喜欢动机老师这个答案来支持这个观点:为什么心理咨询要把接纳自己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强调?
因此,我们可以换个思维,从“0”状态的右边开始入手,学会给自己创造积极体验和正面情绪。
Fredrickson(2002)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这种螺旋式上升体现为:
所以,当积极正向的情绪出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扩大你的心理应对资源,久而久之,你的消极负面的情绪,你就能够去应对了。
这里要区分两种积极体验:
感官愉悦(sensory pleasure):这是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种重要形式,指机体消除内部紧张力之后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感觉器官放松的结果。它属于感觉类的体验。例如,你目前正在运用的策略,看电影看喜剧片,它刺激你的感觉,让人放松感觉器官,从而享受到感官愉悦。这种方式很好,也很重要。
心理享受(psychological pleasure):指个体打破了某种固有的自我平衡,超越了个体自身的原有状态,例如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它属于知觉类的体验。它的影响效果时间更长,更深刻。这点上需要你去探索。
因为心理享受是知觉类的体验,因此它的产生必须要有个体的认知评价为先导,即要把握对象对自我的意义。
所以,去寻找生活中,对你最有意义的人、事、物。去改变你的生活优先权(life priority)。将重要的,对你更有意义的事情先做,这里推荐采铜老师的答案供指导: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
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事情的长期收益,而放弃不去做;而只做短期收益高,但半衰期短的事情(例如,你现在在做的看喜剧片。当然要做,但是不能仅仅只做这种事。)
所以,通过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我们的观点是:短期收益高的事情带来感官愉悦,我们需要去做,不时的去放松自己;而长期收益高,但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事情,我们也要去做,它会在某些时刻带给你心理享受,让你在应对生活中的困扰时,有更多的心理应对资源。